如何阅读一本书
读书如何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?
如何阅读一本书
去年10月开始在豆瓣记录读书情况,利用节假日+被动等待时间(坐车、排队等碎片化时间),每个月最多读11本书。
下面分享一下我如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生活和工作。
一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?
每个人每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目标。读书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,因人而异。
所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,要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
二 读书的步骤
- 1 输入。即看完一本书。
- 2 输出。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,或者做出行为与思想方面的改变。
- 3 反馈。纠正自己理解的偏差。
2.1 输入
输入阶段有3种层次的阅读方式。
- 检视阅读
- 分析阅读
- 主题阅读
检视阅读:只看封面、序、目录,以及部分非常感兴趣的章节中的某几段。
这样只需要15分钟即可对一本书的整体框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,一方面可以利于后续的分析阅读或主题阅读;另一方面可以快速识别出这本书的水平。
有几位大咖每年读书超过300本,工作之余,哪来的这么多时间?一方面是因为训练阅读速度之后,读书速度非常快;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认知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,会发现很多书讲得内容太浅了,所以只进行检视阅读,这样每本书耗时不超过15分钟。
分析阅读:完成检视阅读之后,开始从第一章节逐字阅读。
主题阅读,根据自己的疑问确定需要研究的主题,再找与此课主相关的书籍。
比如在写毕业论文时,对于某一个主题,需要阅读大量书,但是每一本书只阅读与自己需求相关的部分。
2.2 输出
输出的目的是真正的学会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懂的阶段。分为写、说、实践三种方式。
2.2.1 写
只有真正理解各个细节,才能写出来具有体系框架的文章,写文章倒逼自己对各部分细节非常熟悉。
2.2.2 说
说,即通语言表达讲出来,也称为费曼学习法。
如果是一个单独的知识点,可以和朋友在闲聊时讲出来。这样成本非常低。
但最好还是对于一个专题,能够系统性得讲出来,把各种知识点连通。
像罗振宇那样年终演讲,成本太高了。每周周会时在组内分享,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方式。
2.2.3 实践
对于健康饮食、健身的理论。无论讲得再完美,也不如有肌肉、有健康的身体更具说服力。所以这一类理论关键是要实践。
2.3 反馈
输出的内容是自己的理解,与原书作者的理论会有一定偏差,此时就要通过反馈来纠正。
2.3.1 接纳意见
无论是写,还是说,在收到赞美的同时,也会收到批评。对于批评普通人的反应是反驳,但其实不妨仔细想一想,对方可能说得有一定道理。只要意见是针对具体事情而不是针对具体人的,其实认真思考对方的建议,也是对自己完美思想体系的补充。
2.3.2 专业反馈
健身时进行力量训练。专业理论看得再熟悉,实践的时候自己的动作也可能有问题。这个时候找一个专业的私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。通过私教得反馈来纠正自己的不足。
2.3.3 表格分析与记录
有些理论,需要很久才会产生效果。
比如在时间管理方面,需要记录与分析时间使用情况,通过每周的表格记录,对比每周的数值变化来观察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三 知行合一的例子:通过读书来更高品质的完成项目
今年4月参加了一个需求评审:需要从0到1完成一款APP的开发,每个方向投入一个人。项目代号“人月神话”。
互联网研发的流程通常为:工作量评估,协商联调、验收、提测、上线时间;开发、联调、提测;提测之后总结沉淀、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。
我们会发现每个项目的流程都差不多,虽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,但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只是“虽然我暂时不会,但肯定能解决”。
所以做过几个项目之后,就会发现做项目似乎很简单,没什么挑战。
但即使换了团队,换了产品线,虽然有熟悉业务的成本,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,还是这么简单。
所以如何跳出舒适圈,如何让简单的项目更具挑战性。就需要做出时间与质量两方面的限制,以及输出沉淀。
- 时间限制。假如以前做一个功能需要5天,那下次要求自己在3天内做完,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功能,也会变得有挑战性。
- 质量限制。假如以前每个需求都会有10个bug,那下次要求bug数量少于5个,那就倒逼自己在设计时考虑得更全面,开发时更加专注。
- 输出沉淀,项目的上线不是结束,而是更好得完成下一个项目的开始。所以就要尽量输出文章,分享来放大沉淀的效果。
下面按照时间顺序,介绍一下“人月神话”项目中遇到的问题,以及如何通过读书来解决的思考过程。
3.1 排期时:如何做出更清晰的表格?
对于一个新需求的排期,排期表基本信息有3列:功能细分,工作量评估,开发日期与联调日期。
不同的人,关注点是不一样的。对于PM,他更关心的是总的工作量。至于需求如何拆分,每个功能点涉及到什么,和谁联调,不是他关注的点。
按照以往方式排期,是这样的表格
但其实作为PM,他可能不关心这么多功能细节。
所以我就有一个疑问:如何做出清晰的表格?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看了一本书《为什么精英都是Excel控》。
看完这本书,排期表就变成了这样:
其中箭头可折叠,打开后可以看到更详细的功能拆分。
黑色是公式自动计算的值,即最终的结论。
因为排期表只涉及功能拆分与总的工作量,所以对比起来不是非常明显。
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。
之前我们换办工区的时候,需要在附近选择健身房。这涉及到做决策的问题,对于很多个健身房如何选择?
刚开始制作的表格是这样的,发出来之后,没人愿意看,因为全是文字,到底如何决策,还是很困难。
经过改进之后,表格就变成这样的了,如何做决策,一目了然。
蓝色是主观针对不同维度的因素打分,黑色是自动计算得到的结论。
(摩根士丹利等投行都是这么约定的,大家都遵守这样的约定之后,表格看起来就更清晰了)
3.2 开发前:对于涉及团队很多的项目,如何预防风险?
从0到1的项目,涉及到的团队达十几个,不仅会有很多的沟通以及依赖问题,还会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。
因为是首次遇到这么庞大的项目,所以难免遇到问题。在遇到问题时再解决是一种方案,但这会非常被动。所以提前预防肯定有更好的效果。
于是我根据排行榜,找了两本软件领域的书《人月神话》和《黑客与画家》。
看完之后,明白了对于涉及团队非常多的项目,会出现“工作量会在允许时间内膨胀”——这种现象被称为“帕金森定律”。解决方案是前期一定要压缩自己的排期。提前联调,以及提前提交审核。
- 提前联调。首次联调提前了9天,果然在联调的过程中发现了非常多未知的困难,联调耗时比想象中要多很多,最后刚好卡着提测时间准时提测。
- 提前提交审核。正常情况下是测试完成再提交应用商店审核。由于我们开发时极大程度保证了项目质量,所以在测试的第一周,即准备进行APP的提交审核。虽然新APP上架会遇到非常多的审核问题,但是我们在测试完成之前就解决了大部分棘手的问题。
项目代号“人月神话:一人一月一款APP”灵感就出自这里:每个方向一个人,一个月量级的前提下,高效得完成APP从0到1的开发。
3.3 开发时:如何充分利用时间,提高写代码和沟通的效率。
“人月神话”这个项目是“建立在居家办公上的项目”,项目5月启动,那时刚好开始居家办公,一方面沟通起来非常困难,另外在家会受到更多不可控因素的干扰。在开发前2天,几乎没有写代码,一方面是因为沟通问题实在太多了,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家的环境和在公司的环境有差别。
在公司办工,已经完善了一套成熟的时间管理系统。但在居家办公时效率并不高,所以还需要迭代升级这套时间管理系统。
其实关于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永远都达不到天花板。
所以看了三本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,《搞定Ⅱ》,《搞定III》。
通过对时间使用情况的分析,找到了浪费的时间并进行改进。
对于较小颗粒度的执行流程。细化捕捉思想、组织整理、执行流程,聚集于每一步,以保证整体效率。
3.4 项目上线就结束了吗?
项目完成之后,输出才能有更多的收获。
- 项目结束之后,可以更宏观得看待近期的项目,总结经验教训,为下一个项目做沉淀。
- 输出是一种低成本训练表达能力(包括写文章以及做PPT)的机会。
每天写代码都是针对某一个功能,甚至某一个功能的一部分,是较局限的视野情况下写的。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再回看各个功能,会发现当时由于视野限制,考虑得较为片面。所以在项目结束之后,宏观得对整个项目总结,为更高品质的完成下一个项目做沉淀。
表达能力,包括写文章以及做PPT,都是需要长期的训练。平时在书中看到训练的例子,会指定一个课题,需要事先大量准备素材。但当一个项目完成之后,对于准备素材这一部分的时间成本,可以看成是0成本。
这样既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输出自己的观点,讨论与交流,又可以训练表达能力。
针对写文章方面,我先看了两本书《九宫格写作法》《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》,学习了一些写作的技巧,然后写了一篇《人月神话》。
“PPT终于讲完了,也太耗费时间了,以后再也不想写了!”,可能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,都曾经有这样的感受。
这其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,与其回避不如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:如何高效快速做完PPT。
所以我就看了第一本关于做PPT的书《为什么精英都是PPT控》,看完之后恍然大悟,原来做PPT只是最后的装饰,关键的步骤是先完成内容的框架,即先作word完成整体的大纲视图,最后再花少量用将大纲视图导入到PPT,并用PPT模板稍微装饰一下。(PPT应用场景非常多,这本书的方法仅合适我这样的初级选手,其他场景可能并不适合)。
这时又遇到了一个问题:“word中的1,2,3级大纲,怎么和PPT中的模板对应”?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就需要使用主题阅读方法了(3.1节介绍)。所以通过检视阅读的方法看了几本书《PPT演讲力: 重要时刻 不要输在表达上》。《PPT设计从入门到精通》。《精P之道:高效沟通PPT》。《PPT制作应用大全2019》。
学会了这些方法之后,做PPT就快多了。某一周的周四下午分享,当天中午开始做PPT,2个小时就做完了(当然前期写整理思路,写大纲要花费很多时间)。
“Word, PPT售价要4000多,这不是智商税吗?免费的软件那么多,10块钱我都不买”,以前我一直是这样的想法。在知道word大纲视图可以与PPT的完美结合,如此高效得做PPT之后,我才感觉这4000多元是物有所值。
四 读书常见问题
4.1 年轻人阅读的第一本书,不要几星期,不要几天,只要3分钟!
有些同学说毕业之后再也没读过书,因为一本书可能要几周才能读完。所以看几页就放弃了。
这涉及三个问题:
1 读书优先级不高。
每周末都会有很多事情,当其他事情优先级高的时候,当然没时间读书了。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放弃不没有意义的事情。仔细想想,有哪些事情只具有临时的快乐,但长远来看并没有任何价值,不如放弃。
2 阅读速度慢。
不同的人每分钟阅读速度范围是200-2000字,差距之大的关键是“眼球的倒退”。比如看到第5行的时候,突然又回到了第3行。
解决方法:1指读法训练,看书的时候用手指(或一根笔),指着所读的内容、比看到的文字稍微快一点,即视线根据笔手指移动。这样可以避免视线倒退的问题。
前期只要进行这一项训练即可有较明显的效果。
3 精力消耗太大
对于第一次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,可能会感觉非常累,因为不习惯所以消耗了较多精力。特别是第一次看书的时候,需要高强度的专注力。此时可以从降低专注力成本与精力成本两方面入手。
低专注成本:听书
听书可以减少枯燥感。因为讲书的作者通常对原内容进行了加工,用让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讲出来。所以听起来相对比较轻松。
但是这个只适合初期培训对书的兴趣。因为听书毕竟是经过了二次加工,很多核心思想很难完全讲出来。所以在对书有兴趣之后,最好还是看书。
低精力成本
突然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会因为非常不习惯而消耗很大精力,导致不再想做第二次了。
比如突然跑步10公里,会感觉非常困难。但是对于经常跑马拉松的选手来说,跑10公里就像呼吸一样轻松。
假如有一天加班回来非常晚,非常累,虽然想立刻睡觉,但是你还是会刷牙,因为刷牙来说一点都不累,已经非常习惯了。
但是对于一个刚学刷牙的儿童来说,他会认为这非常困难,因为他从还没有养成刷牙的习惯。
读书也是如此,刚开始如果直接读一个小时,可能会感觉很消耗精力。所以,循序渐进,是一种很好的切入方式。
第一周,每天读书3分钟,拿一个闹钟计时,要遵守承诺,不要超时。
这样大脑就会认为“我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,每天只读3分钟,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”。
(这涉及到脑科学,“我”和“我的大脑”是两个“人”,“我”无法控制“我的大脑”,但是“我”可以通过很多潜意识与“我的大脑”沟通,让“我的大脑”帮助“我”)
第二周,同样的方式每天读6分钟。
通过这样的方式读书成为一种习惯,读书不再有额外的精力消耗。
几周之后,你会发现每天读书一个小时,是如此轻松。
4.2 虽然我知道读书有用,但我不愿意看书!
有时候在前往我们想去的地方时,我们并不会享受旅途的所有部分。
比如国庆节去环球影城,你不愿意排队,但你还是排队2小时玩了霸天虎过山车。
看书也是这样,虽然你不愿意看书,但你还是有能力看书的。
针对这个问题,可以进行课题分离,“是否愿意看书”与“是否有能力看书”是两个课题。
分析出你不愿意的感情,以及你的目标。抛弃你的感情,是很容易达成目标的。
结束
以上仅为一点感悟,仅供抛砖引玉,欢迎大家一起讨论。